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新闻搜索
 
 
学生管理中的四大法则,五大“法宝”
作者:管理员    发布于:2019-05-07 15:02:01    文字:【】【】【
摘要:【摘要】班主任是班级管理的首要责任人。作为班主任,如果能在班级管理中,依据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从学生的心理需要出发,灵活、适时地运用一些心理学策略,班级管理将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学生管理中的四大法则,五大“法宝”

                 ——浅谈班级管理中的心理学策略

【摘要】班主任是班级管理的首要责任人。作为班主任,如果能在班级管理中,依据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从学生的心理需要出发,灵活、适时地运用一些心理学策略,班级管理将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关键词】心理学策略 班主任 班级管理

AbstractThe head-teacher of the class is primary responsibility for the class. If the head-teacher could control the class according to the regular of students′ psychology do their work from students′ psychological needs, and use some psychological strategies fexibly and timely in their class management , they will achieve a multiplying effect in the management work.

Key wordspsychological strategy; head-teacher; class management .

班级管理的主要对象是学生。学生的行为是受其心理活动支配的。因此,班主任做班级管理工作时,必须把握符合学生心理活动的规律。运用一些心理学策略,可以有效促进班级管理工作,为形成良好的班风、营造和谐的班级氛围,起到积极的作用。

下面,笔者主要根据自身在中职学校做班主任的经验,从班级管理过程中总结出“四大法则,五大法宝”。

一、脑的法则:从思想观念出发。

 心理学原理告诉我们,人们评价一个人“好”或“坏”,往往是从他的外在行为进行评价。好人有好的行为,坏人有坏的做法。对于学生也同样如此。学生如果品学兼优,我们通常称其为“好学生”;反之,如果学生经常旷课、逃学、抽烟、喝酒,甚至打架斗殴,往往被认为他是个“坏”学生。

处于青少年阶段的学生在认知发展上,具有独立反叛的特点。90后的学生在这点上尤为突出:桀骜不羁、张扬胆大、自负自爱……而中职学校的学生问题更多。对于此类问题,班主任如何应对?我们可采用第一个“法宝”——赞美。

心理学家詹姆士说过:“人类的天性的至深和本质是渴求被他人重视。”“教育之父”戴尔-卡耐基也说过:“人性中最根深蒂固的本性是想得到赞赏”。 是的, 赞美的力量是无穷的。它是我们随时随地能献给别人的一件最好的礼物,是人际交往的润滑剂,也是情感沟通的需要。

青少年存在的反叛行为,部分原因是因为生理、心理发展的必然。对此老师需要有一颗宽容、理解的心,多去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少批评指责。有一些老师对学生的表扬非常“吝啬”,他们最常用的方法就是批评。大多数老师认为,学生的每一点成绩与进步,都是他们付出艰辛劳动的成果,其进步是理所当然的。当大多数学生能达到其期望值,而少数人做的不够好时,他们就对这些人予以批评。可这批评对这少数的学生的成绩的提高却没能起什么作用。因为批评只是传递给学生一种消极的信息,而不能调动其积极性。

虽然存在的问题不少,但中职生身上也不乏优点。在班级管理中,班主任要多去发掘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并及时的给予肯定和赞美。通过赞美让学生认为自己是个“好学生”,因此要建立起好的行为与之匹配。赞美可以培养其自尊,甚至让其心理与行为失调。《陶行知与四颗糖》的故事让我们记忆犹新:陶行知发现学生犯了错,不但没有责备他,反而还对其好的行为进行了表扬,让学生深感惭愧,幡然悔悟。这也给了我们很多启示。

二、心的法则:从情绪情感出发。

依据詹姆士-兰格的情绪理论,情绪分为两个阶段:先有“生理唤醒”,后产生“认知归因”。比如“吓了一跳”,是先“跳”,而后进行归因,产生“怕”的情绪体验。运用到教育领域,如果先对学生唤醒生理,再做其思想工作,这时他会进行归因,会思考,这样教育工作会顺利很多。

依照我多年的从教经验,什么样的学生最难做工作?情感淡漠的学生。无论你跟他说什么他都无动于衷,“左耳进,右耳出”。这类行为比顶撞老师还令人头疼。90后的青少年普遍存在着情绪平淡、情感淡漠,但又“易激惹,两级化”的特点。对此,班主任可利用第二个“法宝”——活动。

怎样激发学生的情绪呢?“活动”无疑是非常好的形式。青少年从众心理较严重,很多一个人不敢做的事,在群体活动中会表现得比平时大胆。在活动中学生会产生生理反应,如心跳加速、呼吸急促等。这时抓住契机,在学生激动时实施教育,会受到很好的效果。因此,班级可常开展一些文体活动、主题班会等,并适时对学生进行教育。

.脸的法则:从社会压力出发。

根据社会心理学原理,每个人都希望获得他人的认可。青少年更在乎别人的看法,出现“以自我为中心”倾向,有“假象的观众”心理,即认为自己每天生活在舞台上一样受到别人的欣赏或批评。

对这种情况,班主任可以拿起第三个“法宝”——榜样教育。这里的榜样教育指的是引发并塑造学生好的行为,将其作为榜样,让其他同学向他学习。这种情况下,由于“脸面”问题,学生通常都会表现好的行为,克服不良行为,努力保持“榜样”的形象,做到不让老师和同学失望。在此过程中,老师要引导学生如何做到“不丢脸”。比如有些班主任会将学习好的同学选作学习委员,这种情况下他通常会在成绩上严格要求自己。

从脸的法则出发,我们还可以联想到人情。在心理学家看来,社会交换是人类社会生活所遵循的基本原则之一。当人们被赠予一些有价值的东西时,会立即有回报的意愿。中国人向来讲究“礼尚往来”,师生也不例外。从这点出发,班主任可运用第四个“法宝”——人情。

人情“法宝”,即给学生面子,让他感觉欠你“人情”。老师想要学生付出,必须先给予其所需要的。比如,当学生生病时,如果老师能及时抓住“契机”, 嘘寒问暖,给予细心照料,这样的学生日后一般会“乖”很多,“好学生”会表现得更优异,更配合老师的工作,“差生”的不良行为也会减少,不然他“脸面上会过不去”。再如当学生犯了错误时,给他一次改过的机会,让他知道老师给了他面子,他的不良行为发生的频率会少很多。

四、体的法则:从行为习惯出发。

心理学原理告诉我们,行为因强化而增加发生的概率。行为习惯是学生心理的外在反应,也是评价学生、考核学生的重要标准。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的专家孙云晓指出:习惯决定孩子的命运。习惯的力量是巨大的。人一旦养成一个习惯,就会不自觉地在这个轨道上运行。因此,作为班主任,要充分重视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而想增加学生好的行为的频率,就要操纵第五个“法宝”——强化。

   什么是强化?它是指驱使力对具有一定诱因的刺激物发生反应后的效果。强化结果是引起行为出现频率的增加。

行为的强化在班级管理中主要由奖惩来实施。在实施奖惩时,应注意以下几点:一要坚持正强化和负强化相结合,以正面强化为主。班主任要分清问题的主要方面,意识到广大学生都是要求上进的,积极因素总是占主导方面。作为班主任,发掘学生身上的 “闪光点”非常重要。二要坚持精神与物质鼓励相结合,以精神鼓励为主。实践证明,以精神鼓励为主的行为强化是最有效地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心理方法之一。运用这些强化措施时,第一要实事求是,公正合理;第二要方法灵活,有针对性;第三要及时、适当。运用批评、惩罚等负面强化,第一要目的明确,即要与人为善,不能“得理不饶人”或“杀一儆百”;第二要掌握火候,注意弄清事实,坚持不说过头话,说到的就要做到,切忌“热”处理;第三要注意场合和具体情况具体分析。要考虑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根据不同的对象,不同的场合,采用不同的方式方法。

班主任工作无固定的模式,关键要得法。苏联教育家巴班斯基说:“每种管理方法就其本质来说都是相对的,都有可能有效地解决某些问题,而解决另一些问题则无效。”诚然,心理学策略在班主任工作中的应用绝非机械教条般的生搬硬套。只有对班主任工作满怀热忱,对自己的学生充满爱心,才能在千姿百态的学生和千变万化的工作面前得心应手,游刃有余。

参考文献:

[1] 彭聃龄.普通心理学.北京示范大学出版社.2004

[2] 林崇德.发展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3] 伍新春.教育心理学(修订版).高教出版社.1999

[4] 魏书生.如何当好班主任.时代音像出版,2006

[5] 万玮.班主任兵法. 长江文艺出版社.2008

 

 

脚注信息

Copyright 2015 www.hzasjh.com 张继皇班主任工作室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惠州工程职业学院  电子邮件:12840140@qq.com